进校签订就业协议,百分百推荐就业—中国汽修教育第一品牌!

全国报名咨询热线

400-112-8829

  • 电话咨询
  • 400-633-1987
  • 020-29084966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学校资讯 > 行业新闻

汽车电子后装市场展会“突围”之路

07-08作者:webEditor来源:广州北方汽车学院

 据不完全统计,2012年全国各地举办的汽车用品市场大型展会大约有40场。如果加上各地区性的展会,将达到100场,无怪乎出现行家抱怨“三日一展会,五日一邀请”的尴尬局面。

  另一边,国内汽车后市场发展的确让人“刮目相看”,2011年国内整车销量下跌环境,汽车用品行业也保持15%-20%的高速增长,单汽车氙气灯一项目,每月市场需求达400万套;加上秋冬两季季节性产品、内销出口,每个展会的存在似乎都有他们的目的。

  近两年,汽车后市场展会越来越多,影响力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;2006年以前,汽车后市场展会还像一颗待放的花,当时华南广州永福路一带多担纲“集散地”和“展示地”的角色。2008-2010年是展会经济急速发展的三年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郑州都形成了行业展会中心地,厂家、商家共赢,当时很多南北偏远的经销商不远千里看展会:“看到很多功能、款式特新的产品,比我们那里至少先进了三年。”他们认为,能在展会上看到新产品,并拿到新产品到地区卖,是不可多得的良机;而厂家呢?当时行业不成熟,竞争者远比今天少,利润空间大,自然乐意把展会作为联系商家的核心,甚至当时有厂家说,只要牢牢抓住春、秋两展,今年的业绩也达成三分之二,可见,2008-2010年是展会的“黄金三年”。

  可惜好景不长,2012年汽车后市场展会经济门面依然热闹,但骨子里“底气不足”的隐忧却渐渐浮现。展会三项最重要功能:展示、交流、学习,目前展会三项“项目”俱全,但意义却渐行渐远,这要从目前厂商、经销商、展会举办方三方角力开始说起。

  现状:四重困境阻碍展会发展

  困境一:展会盲目扩张

  汽车后市场大中型展会是一年一展,频率没有变,但地区性展会如“雨后春笋”冒起了很多;换句话说,展会的辐射能力有所减弱,以华南地区为例,广州、深圳是汽车后市场的集散地,很多厂商都看重开在家门口的展会,所以这一地区的展会经济特别“红火”,以汽车用品、汽车改装、汽车电子、汽车零配件为主题的展会一年约10个;业界用5年的时间,令展会的数量扩张十倍,但在相同的时间内,市场只扩张了3倍,不同展会之间竞争激烈,到最后损失的还是参展双方。

  “以前参加一个展会,平均找到10-15家高意向的经销商,可能一年的订单都在一个月内完成,现在多个展会下来,高意向买家难寻找,做生意还是靠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,展会主要是扩大品牌魅力。”一位厂家市场部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。每个展会的影响力在缩小的同时,又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“展会文化”沉淀,正式盲目扩张的恶果。

  困境二:参展成本高与产出不均的矛盾

  展会效益如何?相信是每个参展企业最重视的问题,也是阻碍展会发展的难题,这种背景和结果,归根究底还是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行。

  对大企业而言,展会最新产品、同时是暗自比拼的舞台;小企业依赖展会签单,寻找代理商……是参展的目的;诚然,在成本把控越来越严格的今天,每参加一个展会,“入场费”似乎让企业犹疑:人力、搭建、安排买家住宿需要成本,相当于未展出已经投入了资金,展会反响好即可,不好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。一中型汽车电子企业参展负责人告诉记者,一场展会下来,包括展台搭建、工作人员住宿、招待买家等开销成本大概40-50万,“主要是展示产品和联络买家,签单的机会并不多……现在是一年两展,耗费人力、物力很大,我们正在需求展会的代替者。”

  大型展会除了拼知名度,还要拼地理位置,所在的城市交通是否发达,是否某区域的后市场中心,辐射区域及全国的影响力够不够;要拼“人气”旺不旺,高意向买家来不来等问题;大型的展会现在想方设法加大“人气”的投入,提供买家展会期间的住宿、展会同期举办论坛聚拢人气、联合企业举办展会签订特价……但看来收效不大,买家只选择口碑较好、展期较短的展会“一逛”,主要目的是“看”,签订合作的意向不高。

  近年大企业逐渐青睐自己举办的中小型品牌宣传推广活动,与展会性质有点类似,效果更为有效;有实力的企业自己邀请经销商、4S店代表到工厂参观(例如华阳、德赛西威),或分别到重点区域展开推广活动(例如路畅等);这种中小型的参观评价及区域性的经销代理会议,企业直接面对高意向群体,一来宣传了自己的品牌,二来促进合作的几率更高,相信这些活动未来受企业关注度会更高。

  困境三:寻觅展会代替品

  无论远近,厂家参展需要成本,经销商看展逛展也需要成本,这种成本一样包括时间和金钱成本。

  “如果每年观展都只是看与去年一样的产品,那么看展的需求就没那么高涨了。”一位山东的经销商告诉记者,他做了汽车导航5年时间,目前跟一家二线品牌合作,产品性价比在行业里素有口碑;他已经有2年没去广州、上海的展会了,目前比较关注郑州、北京两展会,“郑州算是中原地区的集散地,而且离家也近,北京的展会也有选择性的去,一年两展我觉得差不多了,关键是我感觉展会的内容都差不多,新产品更多是厂商嚼头的意味;市场目前同质化的程度很高,也很想代理新的产品,但产品很难寻找,车联网、安全类产品还要时间的沉积。”

  以车载DVD导航产品为例,目前市场上200多家品牌,80%陷入一种“同质化”泥潭当中,北斗、3G车载网络应用、车联网后台支持等新“概念”炒得很热,成品很少,真正能运用的更少,“安卓系统”车机相对是渠道最关注的新产品,但现在争论更多的是,安卓系统会死机吗?碎片化的应用贴近车主行车需求吗?……给人赋予“大变革”的安卓系统尚且如此,何况其他产品呢?在真正理解车主需求上,产品的换代显得“青黄不接”,也难怪同质化阴霾困扰展会。

  再者,不少经销商表示,现在网络媒体、平面媒体宣传很发达,足不出户就知道行业信息;近两年在“渠道透明化”上,媒体应记一功,4-5年前媒体发布的消息更多是单向的,侧重美化厂家形象上,现在变得立体化,从产品质量、品牌维护、价格升跌、企业正负面新闻都可以找到;虽然说媒介宣传不能百分百代替展会,但是70%的展会信息可以代替,而且信息是可积累的。

  困境四:深陷“大而不专”的黑洞

  这也是展会规模盲目扩张导致的恶果,动辄300多平米的单展面积,而没有形成展会的特色,让参展企业吃不消的同时,也让买家逛展十分疲惫。

  300多平方的单展面积,意味着什么?展台大面积没有转化成高含金量;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背景下,除了展示新产品、企业文化,多出来的近100平方面积需要做什么好呢?舞台表演?车模抢镜?不可否认这些是企业营销的嚼头与手段,有效运用能深化企业文化的影响力,但100多平方的密集式表演放在专业展会上,是否会有喧宾夺主之虞?

  展会不够“专业”的问题,也受到诸多诟病,比方说,汽车电子企业在展会里担纲的角色越来越重,占汽车用品展企业的数量、成交金额也越来越高,但汽车点子从来没有自己的专业展会,汽车电子专业买家要混在熙熙攘攘的用品买家里寻找心仪的目标,而汽车电子企业在一片羊剪绒坐垫企业里“被围观”,没有成型的市场氛围,买家也逼在圈外看热闹。

广州北方汽车学院专业职业规划师为你提供更多帮助【在线咨询】